笔趣阁 > 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 第79章 佛本是道

第79章 佛本是道

作者:冷泡茶加冰返回目录加入书签投票推荐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xs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对于此等魏晋名士风流,资治通鉴总结的很到位

    进仕者以苟得为贵而鄙居正,当官者以望空为高而笑勤恪。

    懒的看不起努力,望空的瞧不起做事的。

    这个时期的晋朝甚至还发明了一个词儿叫俗吏,是风流名士用来贬低那些不合群的官吏的。

    比如用心治理地方的刘颂,比如为官峻整,疾恶如仇的傅咸,俱被名士们嘲笑为“俗吏”。

    而往事过千年,如今回头看,真正的魏晋风骨是什么样子的

    是闻鸡起舞、心系百姓、立志北伐、横江击楫、收复失地的民族英雄祖逖。

    是永嘉之乱独守晋阳九载,最终吟出“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后坦然赴死的刘琨。

    是知民疾苦、抑朋党、改吏治、枭雄之姿尤胜曹操的桓温。

    是起于草莽,击碎门阀枷锁,风云际会翱翔苍穹的石勒、刘渊、李特。

    这些与世家不合群的铮铮铁骨,尤胜魏晋风流的脆肤柔骨。

    对成都府衙的众人来说,大家都是乱世,还能怎地

    结果这魏晋的乱世频频给他们开大眼。

    但前面尚且还能安慰自己,豪强嘛,奢侈好色本性如此罢了。

    但如此不喜欢穿衣服并辱客的竟有七个

    而且还能被称七贤厅内众人你瞧瞧我,我瞧瞧你。

    中间更有两个武将瞪大了眼睛看来看去。

    虽然一言不发,但那个眼神又好似什么都说了。

    五短身材的张松直接蹦了起来

    “翼德将军,莫不是以为我等如那荒诞之辈一般”

    刘备直接单手抓住张松的袖子镇压

    “张子乔盛传蜀中乃是因为才华,而非名声,何苦有此忧”

    张松顺便转换了态度,感激涕零

    “知松者,莫过于主公也”

    孔明一时间感觉主公的“贴心小棉袄”似乎会有许多件

    摇头甩掉这个想法之后,记起来另一件旧事

    “祢正平击鼓骂曹,已过十余载矣。”

    于是席间俱叹气,如果说名士加赤身,他们这个乱世首先想到的便是这位狂士。

    张松在蜀中亦有耳闻,但不甚清楚,于是询问道

    “听闻那祢曹两人素无仇怨,仅仅因曹贼不给其看座便裸身骂曹”

    庞统冷笑“祢正平乃是平原郡人,曹贼屠徐州,祢正平不得不离乡,避难荆州,怎么就素无仇怨”

    但还没完,庞统摇摇头继续道

    “后来祢正平前往许都欲仕汉,彼时曹操任司空开府,从中作梗截留才俊,祢正平亦受其害,故而两人结怨。”

    张松没想到此中还有如此多内情,再联想到曹贼出身,反倒是能理解了

    “如此说来,这魏晋名士何其不堪也”

    而看到这王衍的遭遇,张飞很直白说出了想法

    “大哥,如今看来这匈奴刘灭了晋朝好像也不赖。”

    “这匈奴刘很难烂过这晋朝吧”

    刘备瞧着光幕呆坐无言,对光幕此前曾经说过的“比烂”一词有了深刻体会。

    懒能嘲勤,务空者对务实者指指点点,这朝廷是真的从根子上都烂完了。

    张飞倒是对石勒很感兴趣

    “以土墙掩埋而杀,倒也是个妙人。”

    对于王衍的死,仅能抱以一声蔑笑

    “这晋,满朝衮衮诸公,皆是如此蠹虫”

    对此等人多关注一眼都是浪费。

    故而庞统将目光移到最后,也是终于称赞道

    “这晋亦有如此铁骨之义士,倒是给这晋挽回几分薄面。”

    孔明则是盯着这祖逖的民族英雄头衔看了又看,最终摇头叹道

    “恨不能杀司马懿也。”

    张飞安慰道

    “没事儿军师,等回头抓来了,俺给你筑墙,土墙石墙随便挑,想埋哪里埋哪里。”

    孔明哭笑不得,也懒得详细说明他欲杀的是那个汉民之贼司马懿。

    而有些人看到魏晋玄学的务空,可能就想起来另一个谈空很有名的学说,那便是佛学。

    魏晋玄学兴起之前,印度佛教已经被汉代的先贤通过格义手段将佛教完成了第一波的本土化改造。

    简单来说就是通过翻译和注解,将原生的印度佛教肢解的支离破碎,最终重组为具有汉地特色的佛教。

    但即使经历了这一波的本土化改造,佛教中的“空”这个理念也是很难阐述的清的,基本只能借助儒道典籍来叙述。

    后来魏晋玄学兴起,从庄老中提炼出来了“无”这个字。

    佛教一看大喜伱这跟俺们佛教的“空”也差不多嘛。

    虽然内里颇多不同,但为了搭上魏晋玄学这个显学来传播信仰,佛教开始了第二波本土化改造,印度教原有的内容几乎全被放弃,仅保留了中观般若思想,再加上引入的魏晋玄学这个道家思想。

    格义佛学就此形成,或者还有个更为通俗的名字禅宗。

    这个时期的代表是天台宗和华严宗,佛教传播也进入了第一个鼎盛阶段。

    回头来看历史也会发现并不复杂,从黄巾起义算起到唐朝立国,中间五百年战乱几乎就没断过。

    战乱的朝不保夕,让上到王公贵族下到黎民黔首都对人世产生了幻灭感。

    而佛教能给人许“来世”这个无法印证的,堪称完美的空头支票。

    五胡十六国时有不少异族君主,在他们看来佛教是有利于他们统治的,因此还会出资出力支持其发展。

    即使对上层来说也是一样,毕竟你就算贵为国君,回头一看那百年历史,你杀我我杀你,父杀子,兄杀弟,臣弑君等等等等。

    佛学了与魏晋玄学相差无几的麻痹效果。

    于是在这个过程中佛教逐渐鼎盛的有点过头了,毕竟那句诗咱们都会背嘛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南朝说的就是南梁,不过佛寺的真实数目肯定是比这个多的,梁武帝先后四次出家,几乎把整个南梁都给施舍进去了,兴建佛寺起码五百座,这还只是经他之手,实际上只会更多。

    佛寺穷极宏丽,僧尼资产丰沃,有数十万人。

    而梁武帝只是当时信佛最出名的一个,后梁三主,陈帝诸王,基本都受戒奉佛,广造塔寺。

    隋唐就更别说了,佛教基本就在二凤初期沉寂了一小下,在玄奘归国后就又进入一个鼎盛时期。

    如今回头看,玄奘也毫无疑问是个伟大的人,取经往返十七年,旅程五万里,所历一百三十八国,仅靠一己之身完成,这种难以想象的经历本身就是咱们自己民族宝贵的文化之一。

    光幕上顺便放出了玄奘西行的路线图。

    更重要的是取经最终促进了格义佛教的进一步蜕变,在盛唐时,试图返古的儒家与开摆多年的道家,在哲学思辨的层面上基本被佛家吊起来打。

    儒道两家为了适应这种变化不得不努力求变,不断参考另外两家充实自己的哲学思想,被迫卷了起来。

    最终在北宋早期,宋儒将发展过的儒释道三教合一,搞出来了新儒学,此后在政治领域佛教也再无翻身可能。

    张飞再次感觉自己看的书还是太少了,但把握住了关键字眼之后发出了疑问

    “佛本是道”

    孔明哈哈大笑,拍着张飞的肩膀道

    “翼德啊翼德,愚也何其智也”

    张飞嘿嘿一笑,就当军师在夸自己,欣然应了下来。

    孔明则是从中梳理出来了脉络,挥笔写了下来

    庄老之说、魏晋玄学、格义禅宗、新儒。

    庞统总结道“难怪后世言称社会之进步。”

    “生产力需要进步,制度需要进步,就连学说也需要不断进步。”

    旁边围观的张松也点头赞同,按着自己的理解道

    “蜀中有天险,既易守难攻,又隔绝与外界名家交流,故而蜀中士子言谈不及中原名家。”

    “也就是说蜀中的发展是比较缓慢亦或停滞”

    孔明点点头“哲,智也,这哲学应当是引导人如先贤一般知世处世的一种学说”

    这个猜想很快被放下,毕竟他们当中真正读过佛经的也就孔明一人。

    刘巴与糜竺则是盯上了“支票”这个字眼,在一旁窃窃私语。

    刘备瞧着这佛教的兴起的原因,为百姓不忍

    “这乱世人,真不如太平犬也。”

    众人默然,唯有张飞兴奋的搓手

    “大哥你说这个俺就不同意了。”

    众人一时侧目,提前为那些将来可能要倒血霉的豪门世家默哀。

    不过刘备看着梁武帝又有点生气

    “这梁武帝如那笮融一般,俱是国贼”

    “笮融侵占下邳粮赋修庙宇、供僧尼,梁武帝耗国财修佛塔塑佛像。”

    “本该用来富国强郡之财,化作那祈求来世的庙宇。”

    “这梁武帝,视一国为儿戏,如此糟践”

    潜台词就一句话活该你亡国啊。

    孔明倒是对这个僧人很是赞赏

    “这玄奘,一己之力完成如此伟业,想来应成了汉地佛教的先贤。”

    “定然又是一位铭传千古的人物。”

    如今光幕看得久了,他也学会了用长远的眼光来看事物。

    毕竟这佛教功过光幕说的清楚,华夏先贤也说过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这种出西域取他国经典,糅合进本国思想的行为,在孔明看来与先秦时的百家争鸣有异曲同工之妙。

    不知那远方的罗马,又有何经典孔明这一刻很感兴趣。

    李世民现在眼睛亮晶晶的,只有一个想法

    “玄奘在哪儿”

    有如此毅力的人,简直与他脑海中那遣僧为间的计划不谋而合

    甚至冥冥中他有一种感觉这玄奘与他在历史上定然也有交集

    这倒是好寻,房玄龄回道

    “臣这边遣人去询戴尚书,想来应是有记录的。”

    南北朝时经历了两武灭佛,如今大唐的寺庙并不多,且基本都有登记编册。

    如今看光幕对于佛教的论述,李世民再傻也察觉出来了

    “看来这佛教,对唐还颇为重要。”

    李世民一时间有点犹疑。

    若是在今天之前问李世民对于佛教的看法,他会毫不犹疑的说出萧衍因为信佛灭国的旧事。

    求其道者未验福于将来,修其教者翻受辜于既往。

    这就是李世民对于佛教的看法,而且往往都是狮子大开口,要么巨庙,要么高佛塔。

    这些钱他拿来干什么不好

    但如今看来,这新儒学似乎还挺重要的

    不对李世民忽然警醒问道

    “这新儒学不会便是那大宋皇帝臣子如此厚颜的原因”

    这房杜对视一眼,感觉不好说。

    魏征则挺身而出

    “为人刚正与否,取决于心,就如陛下看那魏晋乱世,门阀旧祸岂是因学说祸人”

    当然不,这个李世民还是明白的。

    不如说魏晋式微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儒学这杆旗帜倒了。

    但是想到儒家便又想到了颇不对付的鲁儒,李世民一时间又有点想吹胡子瞪眼睛。

    长孙无忌最能搔到李世民痒处,进言道

    “既后世有新儒学,且我唐之后,世家皆灭,山东孔家岂非生而为圣”

    杜如晦觉得不太可能

    “那宋燕云十六州都收不回来,后来更是苟安成南宋,山东之地如何御守”

    “兵锋之下,世家何存总不能去投了异族吧那岂不是自砸孔圣招牌”

    对于杜如晦的判断众人一头,感觉都不用担心。

    李世民苦思良久,最终道

    “国子监增设佛道,仅研佛学,不入佛门,如何”

    房玄龄跳出来道

    “不妥,不如仿后世之名,增设哲学,其内通研儒佛道三家典籍,可为试行。”

    李世民颔首,如此也好,不然那佛教颇会借势,指不定又拿着国子监招牌招摇撞骗去。

    玄奘的故事在明朝被创作成了名着之一的西游记咱们都清楚,不过有些部分稍有差池

    玄奘大师提交的出境请求被驳回,贞观三年因为饥荒,官方下令允许饥民自行求生。

    玄奘大师听劝,打算去天竺求生,偷偷越境的他自然没法像西游记里一般跟二凤结拜,跟玄奘结拜的是高昌国王麴文泰。

    这位也算个倒霉蛋了,小时候跟着父亲麴伯雅一起去隋朝贡过,送走玄奘大师后主动朝唐,二凤很高兴,待遇甚优。

    结果回国后被挟持参与了西突厥战争,袭焉耆,断西域路,并对大唐破口大骂。

    于是贞观十四年高昌国被二凤灭国,玄奘大师拜把子兄弟麴文泰惊惧而死。

    玄奘大师贞观十九年归国时候路过高昌都护府想来心情应该是比较复杂的。

    4k章,顺带补了昨天欠的,晚上还有。

    本章完